“严于律己,宽于待人”
“严以律己,宽以待人。”是一句有名的格言,也是我从小就立下的座右铭。《增广贤文》中有一句“以责人之心责己,以恕己之心恕人”意思与之相近。以严格要求别人的态度来要求自己,以宽容自己的态度宽容别人。
律己宽人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,也是一个人具有很高道德修养的标志之一。人们常说“人和万事兴”人与人之间发生矛盾,产生分歧,如果各自都能做到“严于律己,宽于待人”,就能化隔阂为理解,化矛盾为友谊,事业也能兴旺发达。
所谓律己宽人,是指遵循一定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严格要求自己、约束自己、修养情操、完善品德,用宽宏大量的胸怀对待他人。人们生活在社会之中,每时每刻都要同周围的各种人和事物打交道,只有识大局、顾大体,不计较个人得失,严守法纪,严格要求自己,胸怀坦荡,才能把事情办好,才能使我们的社会真正和谐。
在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进行社会主义文明建设、创造和谐社会的今天,律己宽人是十分有必要的品质。古人云:“律己宜带秋风,处世须带春风”。它的意思是,要求自己须严厉如秋风一般,与人相处要像春风般温暖和煦。它也同样劝诫人们对人要宽;不计较他人,不放纵自己。这是一种境界,一种情怀,一种豁达。
春秋时期,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,管仲辅佐公子纠,而鲍叔牙辅佐公子小白。为争夺君位,管仲曾带兵追杀公子小白(齐桓公),用弓箭射中了他的衣扣,齐桓公倒地装死才逃过一劫。
之后,齐桓公称帝,欲杀管仲报一箭之仇,因鲍叔牙的劝阻,齐桓公最终任管仲为相,事实肯定了他的选择,在管仲的辅佐下,齐桓公最终成为了春秋五霸之首。我敬佩鲍叔牙的无私以及其目光的敏锐,也佩服管仲的才华与能力,但,这次我们聊一聊“配角”——齐桓公。
他的成功,离不开“严于律己”以及“宽以待人”。齐桓公本是一位落魄王族,在经历很多次明争暗斗以及战场上的厮杀之后,成为了一之国君。七国分割的乱世之中,齐桓公能“白手起家”并建立自己的王朝谈何容易?这绝不只是天时地利人和,更重要的是他过人的才华能力。在天下人面前谅解管仲,能够树立自己胸怀的博大、知人善任的伟大形象,古语有云:“得民心者得天下”,这样一来,既得了民心,又招览了一位贤才,一石二鸟何乐不为?归根结底;他的目标只有一个——天下,即使建国之后,他依然勤俭、勤奋,对自己的要求很严格,在管仲、鲍叔牙等大臣的辅佐之下,虽未一统六国,但却成为了五霸之首,千古流芳。“君子以细行律己,不以细行取人。”,齐桓公,诠释了何谓“真君子”。
人如大海中的一艘远轮,在人生旅途长河中必会遇到大大小小的风浪,但待到风浪过去,便可见晴空万里,一帆风顺。面对风浪,我们最好的选择就是律己宽人。
“严于律己,宽于待人”的态度,是人际交往中的“润滑剂”,可以减少生活中许多不必要的摩擦与纷争。如果没有这种态度,总是带着有色眼镜看人,这也不顺眼,那也不合适,思想感情格格不入,一言不合就“针尖对麦芒”,哪怕一句话、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,都可能闹得不可收拾,甚至会带来终身遗憾。俗话说,“心底无私天地宽,人到无求品自高”,事实证明,一个人要跳出自己的舒适圈,才能严于律己,宽于待人。宽以待人也需要正确把握。宽以待人是自身品格和修养,是与人坦诚沟通和交流的积极态度,而不是消极避让或依附;对于违法、违规的不良行为和错误倾向不能无原则地宽容,更不能包庇、纵容。宽以待人也不是一味息事宁人,发现别人的错误与问题及时提醒,善意批评,真心帮助,这也是与人为善,也是优良的品德的体现。
作为新世纪的青年,我们也应该做到“严于律己,宽于待人”,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,律己能够帮助我们走得更远,使自己成为更好的人;宽容不仅是一种雅量,文明,胸怀,更是一种人生的境界。宽容了别人就等于宽容了自己,宽容的同时,也创造生命的美丽。古往成大事之人大都具备了“记人之长,忘人之短”的宽容。我们应该懂得“宽则得众”,“唯宽可以容人,唯厚可以载物”的道理。